电信网络诈骗陷阱常见五大类型及防范方式

Published

12:00 AM , Thu November 23, 2023

|

稳定币 3.webp

各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法层出不穷,为了帮助广大市民更好地辨识这些狡猾的伎俩,提高防范意识!今天,我们整理了一些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方式,望大家提高警惕,切勿轻信,以免落入陷阱!

一、刷单返利类

首先,刷单返利这一套路让人防不胜防。通过电话、短信、甚至是社交平台,诈骗分子散播虚假广告信息,标榜着各种“赠送福利”、“招聘兼职”的花招,将受害人引入陷阱。一旦好奇心或贪念战胜理智,受害人就会被拉入“做任务”的QQ、微信群。

在这个“任务群”里,诈骗分子精心设计了“无需本金、不用垫付”的“小额任务”,如此一来,受害人小赚几笔,信任也水涨船高。然而,这只是开始。接下来,诈骗分子会推出所谓的“升级任务”,引导受害人下载虚假刷单APP,不断转账垫资,而这些看似丰厚的金额只是虚拟数字罢了。

当受害人一旦想要提现时,就会发现前路坎坷。诈骗分子以各种借口,如“信誉积分不足”、“刷单额度不够”、“账户被冻结”、“三连单”等,不断诱导受害人加大投入,从而获取更多资金。而一旦受害人醒悟,诈骗分子会毫不留情地切断一切联系。

提示:

刷单返利本就是非法行为,任何要求先行充值或垫付资金的刷单行径都属于诈骗。面对突如其来的转账、汇款要求,务必谨慎对待,一定要核实清楚,切勿轻信,以免陷入不可收拾的局面。

二、虚假投资理财类

其次,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层出不穷。狡猾的诈骗分子通过电话和互联网巧妙地找到有投资理财需求的目标群体,并实施了一系列精准的诈骗手段。他们可能通过社交和视频软件建立联系,发布虚假的股票、外汇等投资理财信息,或者甚至通过婚恋交友平台建立婚恋关系来获取信任。

一旦锁定目标,诈骗分子会引导受害人前往第三方投资平台进行投资。这些投资网站早已被诈骗分子掌握,可以随时操控后台数据。有些诈骗分子甚至以各种借口让受害人操作他们的账号,展示在该网站投资所获得的高额收益。一旦受害人相信了这些虚假的承诺,诈骗分子便会以各种理由引导受害人进行大额投资。

一旦受害人投入大量资金,诈骗分子就会操纵平台数据,阻止受害人提现,并以缴纳“保证金”、“个人所得税”等理由,要求受害人不断转账。

提示:

切记,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轻信陌生人所说的“稳赚不赔”、“低成本高回报”、“专家导师指点”等诱人的诈骗术语。在投资理财方面,务必选择合法正规的平台和机构。切勿盲目向陌生人转账理财,也不要轻信推荐的来历不明的APP。在投资之前,多一份谨慎,少一份冲动,以免陷入不可收拾的局面。

三、冒充电商客服退款理赔类

诈骗分子们会扮成电商平台的贴心客服,谎称受害人购物的商品出现了问题。以退款、理赔、退税等理由为幌子,他们会请求受害人私下添加他们所谓的“理赔客服”微信或QQ。接着,他们会引导受害人下载一款具备“屏幕共享”功能的APP。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成功骗取了受害人的银行卡号、密码以及手机验证码,最终将受害人卡里的资金一扫而空。

或者,诈骗分子们还可能直接以缴纳“保证金”、解除“征信风险”、开启“退款通道”等为由,诱导受害人进行转账汇款。

提醒:

正规的退款退货流程中,款项会由支付渠道原路退回,绝不需要买家再次提供银行卡号。合法的操作不会索取验证码,更不会以验证信誉的名义,诱导您下载各种网贷软件或进行贷款、转账等高风险行为。保持警惕,远离这些陷阱,确保自己的财产安全。

四、虚假网络贷款类

诈骗分子们通过短信、电话以及各类社交软件发布看似诱人的虚假贷款广告,巧妙地伪装成正规金融机构,以获取受害人的信任。一旦受害人在诈骗分子提供的虚假APP内申请贷款,事情就开始变得扑朔迷离。冒充APP的 “客服” 声称受害人填写的个人信息有误,需要支付 “解冻费” 才能继续办理贷款业务。一旦受害人迅速转账汇款,骗子还会以各种理由如 “验证信誉” 、 “开启提款通道” 、 “缴纳保证金” 等,不断要求受害人继续转账。

更狡猾的手段是,诈骗分子可能以指导操作为由,教唆受害人开启“屏幕共享”。一旦受害人将屏幕共享给对方,就等于将手机上的一切行为和显示内容展现在了诈骗分子眼前。这时,骗子趁机获取受害人的银行卡号、密码、手机验证码,将受害人银行卡内的资金全部转走。

提醒:

网络贷款中任何需要先交“会员费”、“保证金”、“认证金”等各种费用,或者要求开启“屏幕共享”的行为,都是典型的诈骗手法。切勿轻信不明链接,也不要随意下载非官方发布的App。在涉及个人信息时更应当谨慎小心,避免成为不法分子的受害者。

五、冒充公检法类

一通电话,自称是某市公安局的“民警”,声称受害人涉嫌违法犯罪,急需合作配合调查。在交谈中,诈骗分子会用各种威胁手段不断恐吓受害人,声称案件涉及机密,任何透露信息的行为都将面临法律责任。接下来,诈骗分子会添加受害人的社交账号好友,展示虚构的“警官证”、“逮捕令”等文件,或者引导受害人打开伪造的“虚假网站”以查看所谓的“涉案信息”,从而赢得受害人的信任。

然后,诈骗分子会声称需要进行“资金核查”,要求受害人将账户内的资金转至指定的“安全账户”,或者要求受害人开启“屏幕共享”功能,将所有资金集中到一张银行卡。在“屏幕共享” 过程中,诈骗分子将获取受害人的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等信息,最终将该账户内的存款一笔勾销。

提示:

真正的公检法机关绝不会通过电话、QQ、微信等网络社交软件展开案件调查,也不会在互联网上发送或出示“通缉令”、“逮捕令”,更不会要求受害人将资金转至所谓的“安全账户”。在接到类似电话时,请提高警惕,切勿轻信,以免陷入不法分子设下的陷阱。

FAQ


TRENDING NOW


CATEGORIES

    MORE ABOUT FINANCAIL